星期二終於結束了論文提要口試
在這整週下來,連同自己總共參加了11場口試
其過程受益良多,實在是最寶貴的一課
先從自己整理的提要問題說起
今天再次聽完口試過程中的錄音,自己研究主要問題包含:
1.題目中英文不一致
2.教師專業發展的對象為誰?要看教師的接納?接納什麼?
3.個案研究的焦點為何?研究對象從何來看?
4.研究策略由誰的觀點來看?由教師觀點?
5.教師的專業為何?有哪些因素?由誰的觀點來看?誰是主角?
6.要再澄清研究焦點?研究的事情?誰是研究主角?
7.站在組織角度的話,應該不只教師角度,應包括行政人員、學校人員,是否要給學校做為改進?
8.推動策略中何以見得從CBAM的關注階層來看?
9.在文獻中應該著重在策略的部分
10.第一章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背景要確立,才能提到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研究限制若站在行政觀點,自己在其中的限制為何?站在教師觀點,限制為何?老師是否會說實情?
11.第三節名詞解釋,關注階層、接納階層、覺知為何?覺知狀態變化為何?拿既有的工具來量是很危險的。名詞解釋要清楚
12.p.18大學教學資源中心,引用的文獻很多都是中小學的媒體圖書館;p.19、p.20都從學校圖書館的文獻;給大學教師相關資源的說明、英文文獻只有四筆;其中的連結是不足的,以致與其後的落差過大
13.第二節教師專業發展,大多都是從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來用,但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與中小學不同的,專業標準、知識亦是不同的。高等教育教師的教學專業都未提到,像是指導研究生等,文獻需要更多才能歸納
14.p.39教師專業發展是逐漸的過程,對照p.68研究架構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真的可以看到內化跟教學信念改變嗎?要六個月才看得到行為的改變,到態度信念的養成要多久?
15.若想看自我知覺,在題目中應該很清楚看到教師自我知覺教師專業發展,與創新階層如何來檢視?
16.歐洲人力資源網絡與淡江教師專業發展有何關係?這可以放在教師專業發展定義之處。這是目前淡江教師專業發展的作法嗎?若是的話應該放在淡江的介紹之中
17.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策略,是否要拿來檢視目前淡江推動的方式嗎?p.49的課程是否要放在策略嗎?
18.p.58的淡江大學推動現況,是否有研究嗎?p.65有提到教師的回饋為何嗎?教師的觀點也要初步提到,對淡江的策略有何觀點。P.61.62都屬於背景,未有分析因此不屬於研究,可放在第三章對個案的介紹,第一章未見淡江現況,為何選擇淡江的原因未說明,以及自己與其中的關連,要呈現自己做個案的意義。個案的選擇原因可以再強化說明
19.第三章個案選擇的依據未說明,p.69研究對象未寫出教師,對象中僅在組織的角度來看推動策略,教師的意見就只是資料蒐集的來源
20.研究架構要研究思考的重心在哪塊
21.p.69研究對象是以淡江大學為對象?還是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或是教師教學發展組?還是接受策略的教師?這會影響到資料蒐集的內容。要釐清究竟為何;第二點與第三點都不是好的理由
22.p.70研究個案究竟為誰?
23.p.77意義劃記中,究竟研究主題為何?到底要看什麼未做澄清
24.p.78資料編碼的方式,形式代表什麼?只有表面形式,只到第一層次,第二步以後的編碼未呈現,要看哪些主題、焦點、範圍、對象,關懷點為何都需要再進一步澄清
25.題目,歷程的個案研究,可更加明確化,例如策略形成與實際運作歷程研究
26.p.5第二段民國85年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這是由行政院所公布,對內容有誤解,寫論文要力求精準
27.寫作格式p.8研究目的第三點描述教師覺知狀態比較模糊,訪談交代的並不清楚,調查問卷沒有列清楚;究竟怎麼抽樣要交代清楚
28.要盡自己能力來寫,不要太大,可做為研究限制,研究方法過於龐大
29.創新採納七個準則有何依據?每個階層有何差異?要更為精準有助於判斷
30.文獻探討就是幫助自己擬定研究架構、設計研究工具,相當重要
31.文獻探討的格式問題要注意APA,跟自己研究有關的再列入
32.研究架構是用什麼方法,研究什麼內容,像實驗研究是自變項、依變項
33.第三章第四節不需要引用過多的文獻,只要交代自己研究資料蒐集的方法
34.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大學教師,social work university ......可有助於解釋策略推動的結果,例如教師現實要做某種程度的解釋、淡江大學的TQM這些組織脈絡的框架對於教師的影響
若綜整來看,其問題與修正方向主要可以歸納為:
1.寫作格式的問題,這點真是要命,應該要統一一種APA格式的書寫方式
2.研究主題、目的、問題與研究對象上的一致性,並要設定出研究範圍與限制
3.文獻探討的深度、廣度、正確性與邏輯性,這點自己還需要廣為涉獵並注意書寫
4.整體書寫的連貫性與具體性不足,文字上的說明應該要能足以說服閱讀者
5.研究過程的紮實性不足,需要按部就班做好每一步驟,例如深入閱讀與文獻歸納整理
整體來說,這次的口試過程讓搖擺不定且貪心的自己點一盞明燈
吳老師與高老師在繁忙之中,卻鉅細靡遺看完整本論文
並且做出很多建議與整理,實在是相當寶貴的一課
雖然這週連續參加11場論文提要口試有點累,但每場也都有許多收穫
還能在最短時間中聽到這麼多研究、看到這麼多學者精闢的見解
我發現內容專家總能一針見血指出研究內容選取上的問題
也許過程中也許會覺得自己邏輯有點差或是寫作上的很多盲點、問題
不過錯誤被挑出的時刻,或許才是幸福的吧!
至少自己有更明確清楚的研究方向,也更能提升研究的精緻度
還能免費在短短一兩小時之中,吸取到學者身上的精華集大成
所以,臉皮厚一點,讓人家批多一點,也是一種幸福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