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翻到這本書,雖說還沒有看完
然而在封面的閱讀中,就已經觸動了我的心坎
一個偉大的老師,應該是對學生有無限的影響力
記得以前麗明老師曾跟我聊過:
「沒有學生會記得老師教過什麼學科內容,
但他們會永遠記住老師的好,以及老師傳授的思想」
雖然在教書的過程中,偶爾會受限於考試的壓力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自己沒有忘記努力成為「人師」
即使再難的處境,能回來讀研究所真是太好了!
我想這兩年學習、閱讀以及老師們薰陶的收穫,
一定可以讓自己更有目標、熱忱繼續教育之路
我也要說一句:「閱讀讓人生更加光明開闊」
一、好老師的學養如何?
當其他老師滿足於學生優異的考試成績之際,好老師認為,學習必須對人的思想、行為和感受產生持續性的實質影響,否則不具意義。好老師對相關課程主題抱持重要而具原創性的想法,開展出一種掌握基本原則、組織龐雜概念的竅門,而這項技巧可供學生仿效。好老師想知道如何利用敏銳的洞察力,直入問題核心;能夠談論自我的想法,分析其本質,評估其價值。
二、好老師如何準備教學
當其他老師準備教授一門課時,他們會把焦點放在一般俗務:「學生人數會有多少?」「授課範圍為何?」「該有幾次考試?考試型態為何?」好老師在研擬課程計畫時的思慮更為縝密,考量到包括講演、討論、習作,及任何與學生接觸的環節,並設想學生的學習目標,而不是關切老師本身的作為。
三、好老師對學生有何期待?
最優秀的老師總是期待「更多」。既然許多老師「堆砌」的課程不必然會產生偉大的效果,我們不禁要追問到底最成功的老師是如何激發出高成就的表現?一個簡短的答案是:他們偏好跟生命息息相關的思想與行為目標。
四、好老師採取怎樣的教學行為?
好老師會努力創造一個「自然的批判學習環境」。學生直接面對複雜精巧的重要問題,迎接觀念的挑戰。在這充滿挑戰但氣氛友善的情境當中,學習者產生一種掌握自我教育的愉悅感受;他們熱烈地與同伴互動,相信合作出來的成果會受到公平而誠實的對待。
五、好老師如何對待學生?
好老師總相信學生基本上是渴望學習的。他們已開放的心胸面對學生,經常談論自己追求知識的旅程,包括曾經擁有的雄心壯志、勝利成功的喜悅,以及挫折失敗的煎熬,並且勉勵學生秉持同等的反省精神與坦率作風。他們毫不隱諱地公開自我對生命的敬畏與好奇,展現無比的熱情。他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就是簡單的兩個字--尊重。
六、好老師如何檢驗與評鑑課程的進展情形?
好老師擁有某種系統化的機制,可用以評估自身的努力,並隨時進行當的調整。這些老師在評鑑學生表現的同時,也檢視了自我的付出,因此避免了武斷而偏頗的評判標準。他們利用學生評鑑改善教學,並設計評分標準來幫助真正學習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