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
作者:湯志民(民80)
出處: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摘要:

5F DCC YD80/8535
林清江(民75)在「教育的未來導向」:
學校的建築或者學校各種環境的佈置,本身構成一種「潛在課程」。……一所學校的外在環境,反映出那所學校校長和教師人格的特徵,間接又會影響學生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習效果;……不去注意學校環境的美化,不去注意環境給學生深沈的感受,不去注意學校環境的佈置,很多教育的效果會被抵銷的。……環境──學校的建築是會說話的,其影響者與教師上課講話之影響相比較,它說的話並不小於教師說話的聲音。花一分鐘在環境的佈置上,不一定是錢的問題,而是在運用佈置的問題。我們學生有喜愛學校之感受,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p.188~189)

學校建築的規劃設計必須將學生的心理──學生的疲勞(fatigue)、學習遷移、動機、多種刺激效果(multistimuli effect)、隸屬感(feeling of belongingness)、安全感、個別差異、準備、注意的時距與範圍等,列入重要的考慮(Castaldi,1982 ,1987;黃昆輝, 民71)

C. S. Weinstein(1979)在「學校物質環境:研究文獻探討」(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一文中,一開始即說明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主要用於說明人際氣氛或教室的結構組織。其研究結論,可歸結出下列幾點:
1. 座位位置對學校成就有影響,但這裡的資料也有些不一致。
2. 許多值得重視的證據顯示,教室環境影響非成就(non-achievement)的行為和態度。
3. 高程度密度,導致不滿意,使社會互動減少,並增加了攻擊性。
4. 軟性教室(soft classroom)與學生較好的出席、較多的參與,以及對班級、教師和同學更積極的態度有關連性。
5. 功能教室的設計會改變學生的空間行為,增加與教材的互動性,減少干擾,並有更多實質的發問。(p.598~599)

心得:
建築環境可以說是前再課程的一部份,林清江也曾提過這部份影響甚鉅,超出教師直接的教學。因此學習環境的安排,將會影響整各教學活動的進行,以及學生的知覺感受,造成潛在而深層的影響。教室的空間,幾乎是學生整天所處的環境,教室內的環境與功能更是重要的一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