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適宜大腦學習之學校環境
作者:羅涵勻(2003)
摘要:
Tomlinson與Kalbfleisch(1998)對學習環境的研究
  相關研究者根據其對大腦的研究,對學習環境規劃提出三項建議,並且清楚的指出不同教室規劃的需要,因為不同的教室可以反映出不同學生的閱讀程度、不同的興趣與不同個體的需要。 
1. 學習的環境要讓學生在情感上覺得安全,學習才有可能發生。不安的環境會使學生腦部引起化學變化,使得大腦傳遞自我保護的訊息,而非學習的訊息。吵架或是飛機的噪音或許不一定會導致學生行為出現不禮貌、孤僻與消沈的情形,但是一定無法在學習上有成果。 
2. 在學習上學生必須得到適度的挑戰。理想的學習環境應讓學生能產生大量的神經傳導素於減少學習上挑戰的難度,而非用於妨礙學習上。傳統單一的教室設計,無法符合個別化學習的原則,這樣的學習環境對某些學生來說是過度困難,阻礙了學習;而對另一些學生來說卻又過於簡單,無法對大腦產生學習的刺激。 
3. 每個大腦需要對知識與技巧有自己的理解。教室內每個不同的大腦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互動與不同的經驗。每個學生均透過屬於自我的方式來取得學習上的訊息與刺激,並且有不同自我喜好的表達方式。因此單一學習環境的規劃,對學生學習而言是不利的。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有許多時間是發生在教室的,無論是開放式教室或是傳統的教室,可以透過室內豐富的環境來刺激大腦。教室佈置上除了教育性的目標考量外,也應加入創意設計的思考於其中。教室內的擺設也應不停的變換,以新奇和創意來吸引學生注意,大腦也才能維持較長的注意力。教師並可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與想像,讓學生可以親自參與與設計如何在有限的空間當中,規劃出無限的想像世界。 

讀後感:
  學習環境會對學習者產生潛在的影響,這也是教育越來越重視境教以及校園環境規劃之因。從早期行為學派班杜拉的主張中,可見社會學習理論中,楷模學習的重要性;認知學派則有情境認知的主張,透過情境與周邊參與的互動,增強學習者知識的建構,還有布魯納主張的發現式學習,也是著重在學習者主動去發現知識的結構,而非被動的接受教師給予;人本學派更是重視啟發學習者潛能的環境安排。甚至近年來生理神經學派,研究大腦神經對於學習的影響,舒適的環境的安排也能有助於學習,能夠凸顯學習環境重要的理論學派,也實在是不勝枚舉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