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6/30截止日交出摘要之後

已經暌別24天沒有開啟



放在這裡做紀念,不曉得是否能取代文獻摘要?

不過我想大家不會這麼輕易饒了我

就只當作一場美麗的回憶吧!



 

學科教室型於台北市立國民中學的教學應用之行動研究

摘要

   國內近幾年進行一波大規模的教改,在教室型態上,過去一直採用傳統的綜合教室型,任何學科幾乎都在同一間教室進行。自89學年度開始,北市麗山高中率先採用學科教室型,也就是各科教師運用專屬的教學空間,由學生進行跑班的一種教學空間營運模式。去年在政大附中以及濱江國中兩所新學校,開始試行學科教室的教學型態,落實在國民教育之中。本研究以台北市立濱江國中為研究對象,探討目前在該校學科教室型內的各科實際教學應用情形,並歸納可採用的教學活動型態,以作為學科教室型的教學依據。

Brown很早就提出傳統的教學練習導致知識的僵化,學生無法將習得的能力運用在相關情境之中。Bereiter表示,情境學習發生於學習如何在知識工作社群中運作:傳統的學校社交結構是由教師透過教室活動、參考書籍及其他媒體,將知識提供學生;然而,當教室變成學習社群,社交結構轉變成教師與學習者必須共同合作以達成重要目標,而這些目標可能也是由兩者共同建立的。學科教室型較容易營造這樣的學習情境。

本研究主要在於了解學科教室型的特性與教學策略。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於濱江國中進行課程實施之參與觀察,並與校內師生與行政人員進行深度訪談,深入了解各學科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室運用策略,歸納出各學科教室的教學型態。從該校師生對學科教室型態的教學感受,獲得教學策略與應用的改善。


研究過程發現,教師對教室功能缺乏認知且應用之經驗不足,容易產生限制,無法發揮學科教室的功效。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跑班,並透過多媒體、實物、海報、圖片、參考書籍等的擺設,讓學生能實際接觸實作,引起學生對各學科的學習興趣。從文獻理論與實地調查的比對,了解學科教室型的優勢與不足之處,提供學界往後設計與進行教學活動參考。

關鍵字:學科教室型、教學情境、教學活動、行動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