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底聽了一場不錯的演講,有別於以往「能力」提升的演講。
  這場演講強調的是內在精神的部分,題目是「人生境界之升級」,聽完之後有種莫名的感動,彷彿敲醒心底深處的「心鐘」。
  下面是我拖了許久的演講介紹,與大家一起分享:

  在外頭煙雨濛濛的覺軒花園教室中,儘管外面寒雨飄零,裡頭在曾昭旭老師的演講下卻是暖意醺人,由每個人內心深處昇華而出。曾老師從潘明秀女兒的自殺、火線交錯的影片中,點出現代人內心孤寂與矛盾的寫照。「想要愛的人太多,給愛的人太少」,於是每個人不斷追求外在物質、膨脹物慾之餘,內心卻仍是如此空虛、痛苦。
  如何解決內心的問題,唯有「愛」,可以從內心源源不絕自我生產。「語言造成隔閡,愛讓人重新結合」,想要得到愛,必須創造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若要創造幸福,真心得用真心換取。曾老師最後提出人生觀的升級──「六十分理論」:在六十分以下是物質的滿足,也就是論語中的「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而六十分以上是理想、道的追求,也就是論語中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雖似西方學者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卻不需一層次一層次地達成,而是可以內求於己去追求道與理想。 
  這場演講相當精采,每個人都在曾老師的循循引領之下,探討自己的內心深處,重新省思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現代無數空虛飄蕩的靈魂,正待人生境界的升級,重新創造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很多時刻,我們追求讓自己的能力更好、金錢更多、生活更享受,或是美食、外貌、社交,彷彿企圖用忙不完的活動,填塞空虛寂寞的心靈。怪的是,每當夜深人靜,抑或喧騰過後,內心的孤寂感卻又更重了許多。
    或許人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透過精神上的共鳴而相互吸引。此時此刻,我覺得人生苦短,何必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交沒交集的朋友、吃不愛好的食物、做不喜歡的活動......呢?敲自己的鐘,走自己的路,我想再更勇敢去熱愛自己喜歡的人事物,排拒讓自己空虛的那部分。
  正如曾老師所說的,人生要創造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去憎恨?我就是懶,懶得去違背天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tendy 的頭像
    etendy

    研究生活的歲月

    et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